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
聚焦全力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广州是位于南海之滨的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广州拥有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港口,海洋产业发达、海洋科教资源丰富。
如何做好海洋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工作,推动广州全力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8月17日,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来到广州黄埔和天河,先后走进广州贝奥吉因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赋安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探秘广州海洋科技企业给出的创新解决方案。
广州企业向海洋生物“要”医用材料
海洋不仅是“蓝色粮仓”,也是“蓝色药库”。
“以前,虾蟹壳或许只能用来制作饲料,现在,它们还可以成为医用材料。”走进位于黄埔区的广州贝奥吉因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郭瑞生动地向记者描述了该公司的“主业”——医疗器械及生物医用材料CDMO服务(合同研发组织模式,旨在解决医疗器械企业、药企、临床专家等的产品开发需求)。
藻酸盐敷料、水胶体敷料、牙齿脱敏剂……这是近年来广州贝奥吉因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依托海洋生物材料研发的高价值医疗器械产品。目前,已有多款产品已投入临床使用。
郭瑞介绍,海洋生物材料在医学领域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经过原料提纯后,可以用于制备高价值医疗器械产品。他向记者展示了一小瓶含有海藻糖成分的液体敷料产品。“有研究表明,湿性环境更有利于创面愈合。海藻糖有较好的吸收渗液能力,并且它吸收完渗液后就会变成凝胶状质地,不会变得很干燥。”
记者了解到,成立于2011年的该公司是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近年来牵头建立了广东省“生物医用材料与海洋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其已建立起成熟的产学研医合作模式,与30余家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三甲医院等进行合作,申请发明专利近100件,获授权发明专利35件。
“我们现在正处于快速上升的爬坡期,目标是实现‘上市一代’‘注册一代’‘研发一代’,产品研发生产实现梯度管理。”郭瑞表示,该公司正主力开发可吸收骨蜡产品、角化龈口腔再生膜产品,其中可吸收骨蜡产品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将于2024年完成临床试验,并报批国家创新III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计划于2025年完成产品上市。该产品将实现国内首创和进口替代,产生规模化效益。
AI赋能海洋监测管理“新兵法”
数字化时代,建立健全海洋治理体制机制,离不开对海洋资源的监测与预警,也离不开对海洋数据的管理与利用。
广州赋安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常年与海上数据打交道,从最初解决“取电、通信、信号传输难”问题,再到破解市场起步晚、容量小的难题,经过持续探索和研发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建设海洋大数据平台,近年来打造出一套完备的“AI+数据监测”体系,总结出了一套海洋信息化的创新 “兵法”,助力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的智慧海洋体系。
这套智慧化的海洋大数据平台,采集并融合了天、空、地、海等信息,其中天基数据来源于平台所介入的遥感影像数据;空基数据来源于专业无人机的巡航视频数据;地基数据则来自海况监控点的视频数据;海基数据来源于监测站点的水文监测数据。通过各类物联感知设备采集的信息,被整合汇集于大数据平台上,为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环境污染应急等提供有效的数据和决策支持。
红树林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如何严守滨海生态底线,保护红树林等重要生物群落,面临一系列实际难题。
针对上述问题,近年来,广州赋安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融合卫星遥感、视频监控、无人机等感知数据以及人工调查数据等,结合高精度的人工智能算法,构建起了红树林生态保护监测平台。目前,该平台已在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得到应用。
“我们的平台以保护区为单位进行作业,通过对土壤、水质水文、人类活动等进行智能动态实时监测,来发现破坏环境的要素及行为,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管理单位以方便其采取措施和进行政策研究。”该公司高级产品总监王久玲说,这种机器自动发现问题的模式,也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
“在海洋科技和海洋产业领域,我认为广州最大的优势在于‘智力创新’,科研院所繁多,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成熟。”该公司高级研发工程师陈升敬表示,未来公司将紧密关注海洋产业发展动向,加强与广州科研院所合作,重点在海洋监测预警算法、海洋灾害预报模型、海洋大数据处理等方面研发与布局专利,把握好高质量发展中的“二次创业”的机会,让这个广州海洋科技企业走向全省,乃至全国。